这段时间以来,90后、互联网、创业这几个词汇无疑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从超级课程表创始人的余佳文之“90后霸道总裁”到“追气球的熊孩子”之《少年不可欺》再到微博营销大号伟大的安妮之《对不起,我只过1%的生活》,似乎每周都有一个热点出现并“刷爆社交网络”。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从一开始出现时都受到广泛的集体褒扬,但是马上峰回路转开始被质疑甚至贬低。NIKOEDWARDS和接下来易陌之争结合起来,被怀疑是否是一次高明的攻击事件;而安妮的快看漫画则被侵权的负面新闻环绕。
90后的创业者们从开始的颠覆传统、努力创新的形象似乎慢慢变成了一个个高明的编剧,某些创业者迫切想推广产品的心态让这个群体开始被集体抹黑。人们开始质疑社会对青年创业的扶持推广和全民的关注是否成了一场虚假繁荣。
从浙大校长的一次考察切入抨击了整个青年创业圈,将国内高校目前鼓励创业的行为定义成“更望”;将创始人定义成一过B轮就开好车穿**的暴发户;将创业企业定义为门槛低、待遇差,仅是因为能让就业数字好看而被扶持;将大学生定义成被引导和操纵,从而被压榨的一类群体。并且辅之以身边一群创业的失败者来佐证自己的论点。
高等学府真的已经开始更望的号召大家创业了吗?在这个时代怀疑者越来越被推崇,谁抢占了思想制高点谁就能赢来一片喝彩。那么,事实的真相是什么呢?
创业,至今为止我相信大多数人眼中的创业就是早上睡到自然醒,工作几个小时,每年放几个大长假,XX数星星,XX去潜水,拿起IPHONE 擦擦擦,作为也算尝试过创业的人,我可以负责的说,创业不易,你以为那些新产品发布会的PPT你分分钟就能做出来?你以为你手机里那些动辄拿到数千万美金天使的APP找几个码农就能敲出来?你以为西少爷伏牛堂里每天对着油锅做菜做饭的都是90后的孩子? 我是一个热衷于历史政治角度看问题的人,当下的中国,媒体甚至一部分政府公权部门,围观热炒、鼓励鼓动这些孩子们纷纷投入创业大军,不得不说是整个社会阶级固化,social ladder越来越窄的缓步之计,当年的主席大手一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史的轮回总是何其的相似,一代一代的人,冲在了历史的沙滩上。
泡沫,坦白说,泡沫这种东西得分开看,在市场机制跟社会规则尚不完善成熟的领域,钱往往是好赚的,泡沫刚刚吹起来的时候,会有大一波人赚钱发财,当上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但是人也好,历史也好,往往逃不出一个盛更而衰的过程,在这个连微信上卖避孕套都能发一笔的社会,你觉得这一波互联网创业的泡沫还有多久会破呢?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创业者,有每天凌晨2点从公司更后一个下班从来没说过一句累的;有实在太晚了在车里睡一晚**天再爬起来上班的;也有忙到一周都没时间洗头,蹬拖鞋穿牛仔裤的。说90后吃不了苦,只是靠吹嘘、靠自我营销,只是看到了那几个代表。而更多低调认真做事的**青年,他们拿出了更对的实力,专注于将事情做得更好,并不需要虚假的炒作和自贴金。
当梦想成了一个伪命题,那些因为友谊、价值观,共同的理想而聚集在一起的人不知有何感想?
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就是金钱是衡量成功的标准,读书时只关心去一个好学校,工作了只想着去一个好公司,好好的工作不做,偏要跑去研究什么脑电波、气味传感器,就是不求上进。
但是他告诉我选择了创业团队从不后悔,如果选择做一颗螺丝钉,永远活在别人创造的世界里才是毫无价值。
中国需要这样的用心去创业的年轻人。他们本身就是创新文化的布道者。而这种文化的传播,将对中国的互联网圈,乃至整个社会的创新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
有个文章这样说,当国家鼓励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去创业,那必然会迎来创业泡沫,看几组数据,在美国,大学生的创业率在20%-23%,创业教育已经成了一个非常完善的标准。
日本的创业率也有10%左右,并且有大量政府和企业联合的创业孵化器。
那在中国呢,即便在称之为创业元年的2014年,大学毕业生创业率也**2.1%。真正能启动的,恐怕连1%都没有。
对这个数据我感到毫无奇怪,看一下,即便是中国更更尖的工科院校,当校长刚开始着手建立起前几个像样的孵化器,开始鼓励自己的学生尝试去创业的时候,都有大量负面的压力和舆论传播开来。那么其他的学校呢,整个社会的年轻创业者呢?
少年不怕失败,前面有座山,翻过去;有条沟,跨过去;跌倒了,站起来。
真正**的年轻人,都敢于破坏规则,并勇于重塑规则!